News新闻中心

必经之路:场外市场踏着荆棘起步

日期:2016.09.05 作者: 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上个世纪60年代,海外交易所巨头芝加哥交易所集团(CME)经历了史上“形象低谷”,这与眼下的中国场外市场如出一辙:虚假宣传、欺诈交易、恶意炒作、卷款潜逃等令大宗商品交易平台的形象一降再降;类期货平台、高杠杆、高风险、频繁的推销骚扰等令投资者投诉不断。

  近年来,快速发展让整个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乱象丛生,个别地方交易场所在利益驱动下违规操作,也让部分人士觉得它们“整不死”就会“更疯狂”。

  然而,在场外市场不断聚集人气的背后,不少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的研究人士表示,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并不是只有被不断曝光的负能量,行业内也存在正能量,只是负能量的渲染太多,掩盖了正能量的光芒。

  他们认为,以广西糖网、全国棉花交易市场为代表的相当数量的老牌现货交易市场不仅是接地气的平台,而且也已经成为相关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并与期货市场发展相得益彰。

  在8月30日由北京金网安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金网安泰主办、商通社承办的“科技创新与风险管理”研讨会上,金网安泰副总经理肖燕林介绍,白糖行业是最早使用电子交易的行业,通过订单交易的灵活交易方式和完善的线上交收体系,弥补了期货和现货交易的不足。同时,电子交易将制糖行业产业链深度融合,打造制糖行业的产业集群,形成交易、资金、交收、物流及价格指数全方位服务。

  “棉花行业也是一个全链条实现电子化的行业。”他说,通过电子商务和物联网结合实现棉花行业从种植、质检、交易、运输、仓储管理和监控以及在线融资的全链条的电子化。并为棉花未来云计算奠定了基础。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有超过90%棉花仓库的实现了监管,2015年,棉花行业融资金额近60亿元。

  中国证券报记者查阅大量资料后总结发现,我国大宗商品市场自2013年后进入高速发展期。目前数十种创新交易模式,近千品种几乎涵盖了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其交易模式逐渐演化为挂牌交易、即期现货、连续现货、微盘交易、现货发售等二十余种。

  金网安泰副总经理李克介绍,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平台从投机交易逐步转型成为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实质性交易。截至2015年底,各类交易场所已多达1021家,覆盖全国31个省,交易规模达30万亿元。其中600家以上都以大宗商品电子交易业务为主。

  据大宗商品数据商生意社第十一版《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研究报告》,截至2015年年底,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总量约在1200家,其中仅2015年新注册成立的就近百家,而截至当前国内交易市场总量已逾1500家,且仍呈增长态势。

  导致场外市场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场内工具由于品种有限、功能有限而覆盖不足或无法完全满足实体企业需求。 

  永安期货总经理施建军曾表示,正是五个方面的不匹配,导致场内市场的潜在需求并没有发挥作用:期货合约标准化和企业个性化的需求不匹配;期货公司单一通道功能和企业多样化功能不匹配;期货市场高度集中和现货市场分散经营不匹配;期货市场单一风险控制方法和企业综合风险管理需求不匹配;单一的隔离市场和企业经营的国际化不匹配。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学教授常清认为,大宗商品电子盘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发展,是因为存在着实体经济的强烈需求。那么如何看待当前场外市场由于监管部分缺失或功能不健全而带来的负面市场形象呢?

  在原中国证监会研究中心正局级研究员黄运成眼中,任何新生市场“被认知”都是一个过程。

  黄运成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以全球最大的交易所集团——芝加哥交易所集团(CME)发展路径为例,其在2008年被冠以“全球最伟大的改革创新领跑者”。而在20世纪60年代还被称为“骗子”——专门哄骗孤儿寡母。这一过程足足经历了50年。